【至善学堂】刘东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4-06-27 13:28:43

阅读次数:

【至善学堂】刘东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图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交流我的工作经历和心得。我自1996年加入西安院,下周就满28年了。这20多年里,我始终为实现进入大学时的梦想而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铁路建设工程师。

在工作中,我经历了多个岗位的挑战和锻炼。1996年~1998年从事铁路站场、线路设计工作,1998年9月~1999年参加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监理工作,2000年~2012年从事路基、桥梁隧道设计时间长达12年,这段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积累了监理知识,让我对铁路建设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2年~2021在技术管理岗位工作的9年,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021年后,我主要从事工程总承包管理工作,期间亲自担任神渭管运专用线EPC项目经理,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经验。

       一、坚持学习,全面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无论是专业知识、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新工艺,还是先进人物或新事物,我从未停止过学习的步伐,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经验和方法。正是这种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精神,让我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刚入职,自己设计了宝鸡加冰站、咸阳市宝泉路平交道口、渭化专用线整体道床等项目。面对当时任务少、活路小、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我依靠木图板和绘图笔手工画图,虽然效率低、条件艰苦,但我从未放弃过对技术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能够提升自己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监理业务逐渐成为我院的一大支柱板块。在设计任务不饱满的情况下,我参与了哈(尔滨)大(连)电气化铁路改造监理工作。监理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挑战与困难的磨炼,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设计和施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铁路建设工程师的选择。在监理工作中,我逐渐学习掌握了监理工作的基本要领和业务管理能力,为项目的成功顺利开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00年初,我迎来了专业技术岗位的新阶段,进入桥路(隧)科从事设计工作。面对新的岗位和挑战,我从最基本的涵洞、路基护坡开始做起,逐步积累了桥路隧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参与宝中铁路扩能项目路堑高边坡防护、陇海铁路西宝段提速等重点项目的设计任务,我在桥路设计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漆水河大桥、洛阳西南环城高速上跨陇海线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等项目,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桥梁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004年,西安院并入中铁二院,这为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也是我桥梁专业技术提升最快的时期,更是西安院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我参与了更多重大铁路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包括郑西客专桥梁补定测与初步设计、襄石、海南西环线的定测以及太中银铁路等长大干线的勘测设计任务。作为专业负责人,我全过程独立主持了东平铁路的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工作,并完全掌握了重大铁路项目的各阶段设计、审查、投资检算、竣工验收等流程。

       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有了面对面向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马庭林,桥梁专业总工和专家陈克坚、王应良等前辈交流、请教的机会,更让我深入地掌握了铁路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重大、重要桥梁工点独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掌握了桥梁勘察设计方面一定的“绝活、绝技”!也让自己更加坚定了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念。

       二、重大项目勘察设计经历

       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参与了众多重大铁路项目的勘察设计。这些项目包括宝中铁路扩能、陇海线西宝段提速、赤大白、郑西客专、太中银、东平、中马、黄万线万吨重载铁路,以及王曲电厂、山西潞安集团高河、煤基油等铁路专用线。此外,我还参与了西安市二环、三环路、郑州市陇海路、京昆高速改扩建、黄金大道、太史大街西延转体桥梁、巨亭水电站库区铁路路基改桥等多项涉铁立交桥的设计工作和宝成、陇海铁路抢险工作。在襄石、海南西环线项目中,我负责了定测工作;在东莞、青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我主导了高架桥的设计与咨询。这些项目中,我亲自参与了转体桥、连续梁、路基改桥、分段式门墩等特殊结构的方案制定,以及架空既有线路顶进大跨度箱桥、城轨桥梁设计的全过程,从而深入掌握了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

       三、实践总结与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深知,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勘察设计项目的核心技术与难点。面对首次遇见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我首先自行确定设计原则、方案、计算方法与初步成果,然后带着问题咨询、请教同行、兄弟院的技术专家,得到肯定后才决定实施。我不断试验、学习、消化、吸收、推广和改进,确保每一个新方案、新方法、新工艺都能为自己所用,并最终掌握其核心技术。成立特桥组,带领特桥组攻克了连续梁、连续刚构、T构、系杆拱等特殊结构设计难题。在更换梁体与支座、既有线桥梁病害整治、抗洪抢险、铁路路基改桥、道岔区架空铁路线路、门式墩、大跨连续梁、转体桥梁等设计方面积累了独特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人才。

       始终注重技术创新与成果的输出。通过加强学习、总结和交流,我不断提升部门技术管理与个人创新能力。我主持、完成了西安院多项首件工程的设计,如神延线榆林货场道路、陇海线西宝提速客货共线200公里时速的漆水河大桥、太史大街西延连续梁桥转体、巨亭路基改桥、青岛蓝色硅谷轨道交通U梁、东莞市R1线节段预制拼装箱梁等。这些项目不仅体现了我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为我院赢得了6项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

       自获批中铁六院集团公司“刘东亮创新工作室”以来,我带领团队申报并获批了6项实用新型专利,包括一项国际实用新型专利。其中,《架设在既有铁路线路上门型桥墩的分割式横梁施工结构》获日本专利,实现了西安院在国际专利领域零的突破。此外,我们还发表了多篇与创新有关的论文,承担了集团公司重大科研课题,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管理创新。在EPC工程管理方面,我也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例如,在神渭管运项目中,我建立了“三违”曝光台和项目部总包管理制度,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我还创新推行了发放“合格证”制度,严格控制了设计文件的质量。这些管理创新措施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也为我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经营开发与市场拓展

      我深知在市场竞争中,除了技术实力外,沟通和与各方关系的协调同样重要。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参与多专业、全过程的勘察设计工作,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涵盖了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还让我对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建设程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经常换位思考,站在甲方的角度思和考解决勘察设计问题,积极参与铁路局、地方政府、项目业主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广阔的知识面以及卓越的沟通能力,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解决业主对技术标准和项目投资费用方面的疑惑,为业主提供符合其经济和功能需求的解决方案,帮助业主推动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能够尽快落地并缩短建设周期。这些努力让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并成功承揽了包括黄金大道、京昆高速改扩建、渭南市滨河东路、灞河东路、西郊热电厂下穿铁路,延安东绕城高速上跨等立交设计和万白专线大修EPC等多个优质项目,累计合同额超过4000万元。

       五、工程总包管理

       我坚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在设计企业中,专业技术、生产和经营是核心要素,而EPC模式则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与集成。EPC模式是一条涵盖了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的完整产业链,是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铁路处工作期间,我兼职负责了多个EPC项目的管理工作,包括神木市滨河新区污水管道下穿铁路、崔家沟煤矿和万白铁路专线大修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EPC模式对于设计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也让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总承包经验。

      担任西安院工程管理处副处长兼总工后,我更加注重处内技术管理和EPC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我主导制定和修订了多项管理办法和流程,如《工程管理处管理办法》《EPC(项目全过程)组织管理要点》等,修编《中铁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办法》院级管理办法6项,旨在提升EPC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我也非常重视EPC项目的结算和收款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为神渭管运EPC项目增加了合同外利润443万元,超过了总包合同利润的一半。

       六、多方支持取得成就

在我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我深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多方的支持与帮助。首先,我要感谢组织对我的培养和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与帮助,还有同事们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的信任、鼓励和支持让我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要对我热爱的单位和工作表示深深的敬意,是这份热爱让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这些年,我主动放弃了大多节假日,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由于对工作的热爱,经常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的感受。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病重时,我匆忙赶回老家探望,但母亲的病情稍有好转,我又急忙返回了工作岗位。直到母亲去世,因工作原因我未能陪在她身边,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我深感对母亲的亏欠,也感到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很难做出平衡的选择。在妻子的眼里,我简直就是以工作为家,任何时候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家庭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

       在儿子的眼中,我是一个总在忙碌的父亲,“父亲总是在外出差,一年也见不了几面,我就觉得桥梁工程师也不过如此嘛”。尽管他觉得在他儿童时我很少陪伴他成长、觉得我的设计作品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样‘宏伟壮阔’,甚至有些丑陋,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地拉近了人们与梦想的距离”,他逐渐理解了桥梁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也决定追随我的脚步,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看到了他对我的理解与支持,这让我感到无比地欣慰和自豪。

       作为一名普通的桥梁工程师,我深知自己并没有创造像孟凡超大师设计的港珠澳大桥那样的旷世巨作,也没有高精尖的学术成果。但我坚信,正是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平凡土木人,在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践行了交通强国的伟大构想,为国家的交通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或许默默无闻,但我们建设的桥梁却真正地拉近了人们与梦想的距离。

      我深信“工作者是美丽的”。工作不仅给了我激情和活力,也让我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学习前辈们的精神为目标,传承发扬甘为铺路石的精神,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作用,努力工作,为实现中铁六院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交通强国、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将时刻铭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刻时光,品味工作的快乐,享受生活的美好。

       谢谢大家!

【至善学堂】刘东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图2)